近日成都某一餐館在點外賣時可花一毛錢指定廚師炒菜的內容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據悉,這是這家餐館于本月初推出的新服務。打開該店的外賣平臺,我們可以發現在 " 點菜 " 的行列里,除了 " 猛火現炒 "" 素材低卡 " 等等之類的菜品分類,其中還多出了 " 烹飪師傅 " 一欄,列居首位。
點開選項," 巧手烹萬物,只為你奉上最美用餐體驗 "" 販賣人間煙火,留住世間美味,創造人間煙火氣!"......
一條條廚師們的自薦標語映入眼簾,搭配廚師們的 " 公式照 ",以圖文介紹的方式吸引著顧客進行心儀廚師的挑選。顧客可以花一毛錢,選擇是要徐師傅炒,還是周師傅、王師傅、羅師傅等等。
也有另一部分網友調侃:" 可能是指定某個師傅拿剪刀剪開料理包 "" 現場只有王阿姨在炒 "" 結果都是同一位師傅在炒 " 等等,玩笑之中透露出對這一服務的擔心與懷疑:會不會自己精心挑選的廚師最后都是同一個人炒?
對此該餐館的姜店長解釋稱,有的網友擔心我們餐館是預制菜,也有網友擔心我們沒有線下門店 …… 我們跟客人解釋,說可以到店里體驗,但很多客人由于各種原因來不了。
所以索性就通過 " 點廚師 " 的形式,向顧客證明餐廳是真實的現炒現賣。除此之外姜店長還回應,每天 " 上架 " 的廚師是根據值班休假與否來決定的,不會出現同一個人炒所有菜的情況。
對此,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秘書長袁小然認為:" 不管是炒作還是噱頭,這家飯店敢于人先的創新行為,就值得我點個贊。"
不過 ZAKER 新聞發現,截至發稿前該店各師傅的 " 月售 " 最少為 3,最高 72,可見該服務雖然引起了顧客們的關注,但其實際的流量轉化效應還并未顯現。
據了解,外賣 " 指定 " 炒菜師傅的操作并不是這家餐館開創的先例。早在八月份,西安某餐館便在外賣平臺上線了可指定廚師炒菜的選項,僅一位師傅要額外收費,其他皆為免費。
其中不僅配上了各個師傅的生活照,更有惹人發笑的介紹語:
" 三歲學會炒菜,是個人才 ";
" 為生活放下心愛的吉他,拿起了冰冷的鍋鏟 ";
" 少年沉迷于網 D 欠下巨額乙務,現在上班還債中,如果覺得涂師傅手法可以,請評論告訴,加工資 "
不難看出,外賣指定廚師是餐飲行業 " 卷 " 出來的新動作,不僅能夠創造噱頭吸引顧客,提高餐館知名度,也能夠打出 " 現做現賣 " 的招牌打消顧客疑慮,保障顧客權益的同時又敦促自身發展,無疑是雙向利好之舉。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 35.2% 消費者月均點外賣 1-5 次,27% 的消費者月均點 6-10 次外賣,月均點外賣次數在 11-20 次的消費者人數占比 14.3%,5% 消費者表示每個月會點 2 次以上的外賣,只有 18.5% 消費者表示從來不叫外賣。
除了外賣服務,外賣的 " 出品 " 也是一大關鍵。今年以來," 預制菜 " 頻繁登上熱搜,許多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吃的外賣大部分都是預制菜。
這也打破先做線下餐飲再開通線上外賣的常規,出現了越來越多只做外賣生意的 " 小作坊 "。
其中還有不少 " 網紅 " 餐廳,表面上包裝精致、出餐快速,但背后臟亂差的后廚環境、原料過期變質、頻繁使用預制菜等問題仍然屢見不鮮,只是因為線上平臺的 " 信息不透明 " 導致仍有許多顧客被蒙在鼓里。
雖然預制菜是食品行業的 " 新星 ",方便又快速的食用方法符合當下的快節奏時代,但目前還預制菜生產企業仍存在魚龍混雜、生產條件參差不齊、原材料品質堪憂等食品安全亂象問題。
而且對于許多點外賣的消費者來說,首選必然是新鮮現做的菜品,而非流水線加工生產的預制菜產品。以預制菜為主的外賣商家,也經常出現實物與圖片不符、用預制菜充當現做菜等欺騙消費者等行為。
此外,近期在網絡上爆火的熱梗 " ??怂箍萍?"" 一勺三花淡奶,那必是科技與狠活 ",也引發了一場圍繞食品安全問題的大討論。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餐飲行業的口碑形象遭到了強烈的沖擊與挑戰,已經深深地引發了人們的擔心與憂慮。
最為直接的表現便是越來越多的用戶一提到外賣或在外就餐,首先會懷疑自己吃到的是不是 " 料理包 " 或者 " 科技 "。
" 外賣指定廚師 " 的創新方式,無疑有利于餐飲商家消除顧客疑慮,重拾自身品牌口碑。
外賣可以指定炒菜廚師,其實是商家給顧客作出 " 菜品為新鮮現炒 " 的暗示,不僅能夠進一步地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同時還能根據消費者的選擇與反饋,來倒逼餐館廚師進行技能提升和廚藝改良,在無形之中規范餐館服務,形成 " 良幣驅逐劣幣 " 的行業趨勢,推動外賣行業健康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 點外賣選擇廚師 " 未來或許會在更多的外賣餐飲商家中得到普及。但要如何將 " 點廚師 " 精準落實到位,避免弄虛作假,成為糊弄顧客的又一場炒作噱頭,還需看商家、行業的努力。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 實習生 黃彥能